7月21日,当检察官再次来到明明(化名)家时,空调安装师傅正在装空调。奶奶脸上洋溢着止不住的笑意,向检察官说:“空调是明明这个月发工资买的,他真的长大了。”
两年来,谈起明明,奶奶这是第一次由衷地感到欣慰,她说她可算是放心了。
心墙高筑:当严管遭遇对抗
明明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异,从此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16岁时,明明在外地因手头没钱用,多次盗窃被取保候审,期间再次实施盗窃行为,最终因犯盗窃罪被异地法院判处缓刑,判决生效后,在户籍地襄阳高新区接受社区矫正。
2025年2月,襄阳高新区检察院检察官在开展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中,注意到了明明。起因是,半月前,依法接受社区矫正的明明,因一次未经批准的擅自外出,受到了社矫部门的警告处分并被转入严管级别。更严格的报到、思想汇报和学习要求,非但没让他收敛,反而激起了更强的抵触情绪——作息紊乱、接触不良人员、流露出自暴自弃的念头。矫正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我就是出去透透气,凭什么管这么严!”检察官首次接触明明时,他冰冷的眼神里充满对抗。对抗的背后或许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检察官认为打破僵局需先化解这位迷途少年的心结。
刚柔并济:破心结与立规矩
检察官翻阅明明档案,了解其成长环境和犯罪情况后,发现隔代沟通的障碍、关爱的缺失、青春期的迷茫和法律意识的淡薄,都成了青春期少年行为的导火索。
针对这种情况,高新区检察院建议区社区矫正部门调整矫正措施,建立“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咨询师”帮教小组,从其心理症结着手,同时联合人社等部门实施个性化帮扶措施。检察官对矫正帮扶进行全程跟踪督促。
“一开始的信任是比较难建立的,我们要理解他,而不是说教他。”检察官介绍,开展心理疏导时,明明长久地沉默,在心理咨询师引导他识别情绪根源,大家愿意耐心倾听他真实想法后,他终于开口了,眼神也变得温和。
趁热打铁,检察官邀请明明参观了襄阳市检察机关未成年人保护实践基地,观看警示教育视频、进行VR入狱场景体验,让明明通过沉浸式法治体验,在自我感受中有所思考、觉悟。
点亮前路:学技能融入社会
如何帮助明明更好地融入社会,找准人生方向,预防其再犯罪,是检察官考虑的重点问题。前期明明在交流中流露出其也渴望掌握一门实用技能,检察官鼓励明明自食其力,并建议社区矫正部门联合人社部门为其量身定制就业计划。针对其辍学早、缺乏专业技能但体力好、能吃苦的特点,区人社部门推荐明明参加外卖配送平台的骑手入职培训,系统学习配送服务规范、交通安全法规及客户沟通技巧。待明明培训结业后,就推荐他到合规外卖平台站点实习,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培训前,明明向社矫工作人员保证,要靠自己真本事挣钱,以后要挺直腰杆做人。随后的一个月,明明展现出强烈的改变意愿和行动力。他严格遵守矫正规定,认真学习配送技能,迅速适应了工作节奏。社区矫正部门综合评估后,将其管理级别调整为普管。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回报,明明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为家里装上了空调。
6月底,检察官再次前往社区矫正部门了解情况时,明明郑重地对检察官和矫正工作人员说:“谢谢你们没放弃我,给了我生活的新希望,我会记住教训,走好以后的路。”如今的明明,工作勤勉踏实,凭借准时送达和良好服务赢得客户好评,稳定的收入也让他能够独立负担生活开支。
检察机关始终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作为未检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法律监督职能,延伸监督触角,对社区矫正开展跟踪监督,推动矫正措施更贴合未成年人特点,确保法治教育、技能培训等预防举措落地见效,预防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办案检察官表示,帮教工作最希望看到的成效就是让迷途少年真正拥有自食其力、赢得尊严的能力和机会。该院将持续深化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与精准帮教,重点关注特殊成长背景的矫正对象,以更专业的履职能力,为更多迷途少年点亮前路,弥补缺憾,护航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