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风格

万里茶道 | 汉水映茶道 检韵护高新

【字号:    】        时间:2025-06-27      

汉水之滨,东风拂古。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静卧汉江北岸,浸润邓国悠扬千年的青铜遗韵,承续米芾“书画绝伦”的翰墨风华,回荡三国“水淹七军”的壮阔涛声。自挂牌成立国家级开发区以来,这片厚植历史文脉的土地以“一区三园”的布局强产业、谋发展,古今智慧在这里碰撞,古今文化在这里交织。穿行于历史烟云与时代潮涌之间,襄阳高新区检察院以襄阳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护航“万里茶道”襄阳段专项工作为引,因地制宜写下守护传承与护航发展的法治篇章。

 

历史建筑陷“失管” 检察建议解困局

 

因产业而建,因产业而兴。成立于1992年11月的襄阳高新区,更早可追溯到二汽襄樊基地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决策者们经过缜密论证、反复选择,将目光投向拥有立体交通优势的襄阳,在这里兴建第二基地。借着“东风”,襄阳快速崛起,襄阳高新区应运而生。

 

如果说蜿蜒的万里茶道勾勒了襄阳古代商贸的辉煌轨迹,那么以东风汽车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则谱写了襄阳产业发展的崭新篇章,两者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市跨越时空的经济血脉。2024年9月,东风汽车有限公司1号、2号建筑被襄阳市人民政府纳入襄阳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这两栋建筑无声地见证了汽车产业成为襄阳市核心和龙头产业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当代汽车产业建筑特色。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2号(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新区检察院在履行公益诉讼职能中发现,该建筑被纳入历史建筑后,有关行政机关、建筑所有权人对此均不知悉,未能及时有效做好纳入历史建筑后的管理保护相关工作,该历史建筑处于“失管”“漏管”状态。

 

正如万里茶道承载着商贸文化,这两栋建筑则铭刻着襄阳作为现代汽车城的崛起历程,其保护意义同样深远。为消除管理保护空白,该院依法履行公益诉讼职责,制发检察建议书,督促有关行政机关履行历史建筑保护职责,做好后续管理保护工作。

 

经过检察机关监督,行政主管部门迅速履行职责,根据历史建筑实际情况制定管理保护方案,对接历史建筑所有权人做好纳入历史建筑名录后的衔接工作,对历史建筑开展常态化管理保护。该院持续跟进监督,适时召开听证会,邀请听证员、人民监督员、人大代表对案件办理效果进行评议。听证会上,听证员、人民监督员、人大代表纷纷肯定检察机关的监督效果,并对行政机关的履职情况和后续保护方案提出了宝贵意见,希望在后续保护利用上凸显出该历史建筑在地方工业文明发展史上的代表性作用。

 

茶香氤氲藏隐患 公益磋商促规范

 

襄阳市位于世界茶树生长的黄金地理坐标带,有着3000多年的茶叶种植历史,茶产业是襄阳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襄阳高香茶”于2012年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先后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万里茶道”名录。 一片小叶子,已成为带动10万茶农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位于高新区的彩虹门茶城,作为襄阳中心城区为数不多的茶叶零售批发集散地之一,自2005年起,南漳、保康、谷城三县的众多茶叶零售批发商户陆续聚集在此,销售预包装茶叶、散装茶叶等茶叶商品,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叶交易市场,将襄阳高香茶销往全国各地,成为现代“万里茶道”流通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检察干警走访彩虹门茶城

 

2025年5月,襄阳高新区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彩虹门茶城内部分商户在销售散装茶叶时,未按《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标明生产厂家、生产地、生产者或销售者等内容,导致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了解茶叶的真实情况,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且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难以溯源排查,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该院遂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邀请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就解决散装茶叶标识标签张贴不规范问题展开磋商。磋商会上,各部门深入分析了现阶段导致商家不规范张贴标识标签的问题成因,初步达成了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农业农村部门配合,邀请襄阳市茶叶协会参与,协同规范彩虹门茶城散装茶叶销售行为的整改方案,后续将从加强零售商集中化监管、开展联合普法宣传、规范散装茶叶溯源管理、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查验制度等方面入手,根治散装茶叶标识标签不规范问题,持续擦亮“襄阳高香茶”金字招牌,让襄阳茶在新时代的“万里茶道”上飘香致远。

 

检察干警探古迹 千年茶韵启新声

 

襄樊码头遗址——万里茶道集散路段重要的商贸、交通类遗址,见证了明清时期茶叶贸易的繁荣。作为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节点,襄樊码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为实地触摸“万里茶道”的历史脉搏,深刻理解保护历史文化遗址的紧迫性,凝聚“守护茶道遗产,检察义不容辞”的思想共识,2025年4月底,襄阳高新区检察院组织全院青年干警探访襄樊码头遗址,并特别邀请长期致力于本土文化保护的社会组织“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的两位老师,深入讲解码头与“万里茶道”的渊源及背后的历史故事。

 

襄阳修建沿江码头的历史,最早能够追溯到春秋时期,起初为简易土码头,明清时期开始逐渐演变为条石阶梯码头。码头的兴盛,直接源于并服务于“万里茶道”庞大的物流需求。 据《襄樊交通志》记载,民国时期汉江5公里江岸密布11个半码头,襄阳也因船运业发达,绸缎庄、银楼、盐行等沿江林立,茶馆人声鼎沸,码头货运络绎不绝,这一切繁华,正是“万里茶道”商贸活力在襄阳的集中体现。

 

“历史上,樊城受洪水侵蚀较为严重,沿江驳岸修建困难,直到清朝道光年间,襄阳知府郑敦允历尽艰辛才将原来陡坡式土码头修建为条石阶梯式码头。”随着两位老师的介绍,码头在万里茶道上的峥嵘岁月在干警眼前徐徐展现。站在古码头遗址上,当年茶船汇聚、货物装卸的繁忙景象仿佛重现,先贤们务实肯干、不畏艰辛的精神传承令人感佩。踏上了古码头的青石台阶,聆听着先贤郑敦允修筑石堤的艰辛,青年干警们无不感慨万千。昔日条石铺就的台阶,凝聚着务实担当与为民情怀,方才铸就了“千帆所聚,万商云集”的盛景。

 

今日,襄阳高新区作为科技创新示范点、实施“两资三能”工程前沿地,高质量发展的景象,正是对襄阳历史上那份依托茶道而兴的繁荣基因的赓续与升华。守护好承载着“万里茶道”厚重记忆的历史文脉,就是为续写今日发展荣光筑牢最深沉的文化根基。

 

汉水汤汤,奔流不息;茶道绵延,法治护航。在茶香古道与现代工业的交响中的辉映中,作为襄阳经济发展“主引擎”的高新区,正见证着这座城市从“万里茶道”重镇向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精彩嬗变。高新区检察院也将持续以检察履职为弦,在“万里茶道”的悠扬古韵中,拨动守护与创新、历史与未来的时代和鸣,以法治之笔,续写这条古老商路在新时代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