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风格

守襄阳,打好码头文化遗产保护的组合拳

【字号:    】        时间:2025-02-11      

襄阳城,金庸武侠里绕不开一座城,其笔下的武侠小说对襄阳有着浓墨重彩的描绘,曾对襄阳作出评价:“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

 

江汉平原上的襄阳城,扼守汉江水道,连接南北,通达东西,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下马襄阳郡,移舟汉阳驿”,襄阳码头是“南船”与“北马”的重要联结点,其见证了襄阳古城的历史兴衰,也为襄阳温养出那份独特的江湖气。

 

随着时代变迁,告别舟楫摆渡,如今很多码头已埋在了地下,但作为襄阳“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重要见证,汉水流域保存的唯一码头群遗存,襄阳码头依然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0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襄樊码头”作为古遗迹类被列入其中。保护好利用好襄阳的码头文化资源,也成为襄阳公益诉讼检察人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工作的历史使命。

 

树牢政治意识,以更高站位保护好襄阳码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讲好襄阳文旅故事,必然绕不开连接襄城、樊城两岸的汉江和码头文化。作为检察机关,要善于从政治上着眼、从法治上着力,自觉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充分发挥职能保护好襄阳码头文化。要做到与大局同频共振,深刻认识到襄阳码头作为“万里茶道”襄阳节点申遗的重要资源地位,紧跟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像爱惜眼睛一样保护襄阳码头不受破坏。要做到与人民同心同力,紧盯两岸环境污染、乱占乱建等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积极开展检察监督。要做到与法治同向而行,准确把握好检察公益诉讼的法律监督本质和定位,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作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基本价值追求。

 

坚持系统观念,以更大担当保护好襄阳码头

历史上有据可查的襄阳码头共有31座,分布于襄城、樊城的汉水两岸,不仅连通着襄、樊两城,也是“南船”与“北马”的重要联结点,更是催生了樊城区九街十八巷的繁华景象,11省的商人和行帮曾在此建造了21座会馆。如今,襄阳现存的三条历史文化街区,都离不开码头文化的滋养。陈老巷作为九街十八巷的代表性遗存,是襄阳码头文化的历史发源地。太平店老街濒临汉水,解放码头依然巍然屹立。东津老街则因历史悠久的东津渡口而兴旺。检察公益诉讼利剑出鞘保护好襄阳码头文化,要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对码头、街区、会馆、汉江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综合保护,结合助力流域综合治理专项监督活动,实现对上下游、左右岸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发挥制度优势,以更实举措保护好襄阳码头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强调,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成果。检察机关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发扬基层首创精神,将检察公益诉讼的独特制度效能发挥更好更加有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常态化协作机制。去年,襄阳市人民检察院与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会签了《关于建立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持续深化细化具体措施,持续扩大益心为公志愿者队伍,积极借助“外脑”力量为办案提供专业意见、智力支持,落实好“应听证尽听证”要求,充分听取各方意见。要积极探索推动襄阳码头专门系统保护。此前,《襄阳市襄樊码头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检察机关可以此为契机开展专项监督活动,助力推动市政府规章依法规范出台,加强码头遗址保护、管理和利用。要善于以公益诉讼独特制度价值为切入口,助力地方解决文物保护中的难题,积极贡献更多襄阳检察智慧。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汉江清水滋润了襄阳人健康活力的体魄,码头文化滋养了襄阳人包容开放的灵魂。新起点、新地位,襄阳公益诉讼检察人将持续坚定政治自觉,强化检察担当,继续书写让人民满意的高质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履职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