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风格

世界读书日丨与你分享一本书

【字号:    】        时间:2024-04-23      

世界读书日

WORLD BOOK DAY

 

一段文字

有一种温暖的力量

成为迷茫时照亮前路的光

 

一本好书

有一种强大的力量

成为低谷时遮挡风雨的墙

 

一次阅读

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成为对话古今开光明智的桥梁


今天,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

襄阳高新区检察院举行

与你分享一本书

文化沙龙活动

一起来感受读书的快乐!

 

 

 

大师巨匠

分享人:顾家龙

党组书记、检察长

民国大师繁星闪耀,章太炎的“疯”、刘文典的“狂”、胡适的“雅”、鲁迅的“冷”、傅斯年的"猛"、吴宓的“痴”……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民国大师、民国第一狂人刘文典。刘文典,字叔雅。为何刘文典被称为“民国第一狂人”?这要从他的3个故事讲起:与蒋介石的故事;称中国懂得庄子的一共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另外一个就是他刘文典,其余所有研究庄子的人加起来算半个;西南联大空袭逃命,他唯指责沈从文一人……

 

故事分享最后,顾家龙检察长以怎样才能写好文章结束,引用刘文典的回答,所谓的“观”,就是在生活中要多多观察;所谓的“世”,就是要明白生活中的人情世故;所谓的“音”,就是用词造句要讲究音韵;所谓的“菩萨心肠”,就是写文章要用真情,有救苦救难,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菩萨心肠。

 

 

长安的荔枝

分享人:胡梦婷

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书中围绕小小的荔枝展开,从历史的小人物折射出了大唐王朝的兴盛衰落。

 

因为杨贵妃的一句无心感叹,唐玄宗想让贵妃在生辰之际吃到新鲜的岭南荔枝,下令必须在贵妃生日六月一日之前送到。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长达五千里的距离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不能完成的任务。在朝中各个势力甩锅推脱,最后落在了九品芝麻小官李善德身上……

 

主人公李善德,人如其名,为人真诚,忠厚老实,四十岁花上大半辈子积蓄,再贷款200 贯终于在长安买上了房,还没搬家和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就被顶头上司和同事算计,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本来一心求死,但在好友韩十四和杜甫的鼓励下,决定放手一搏。冒着生命危险,奔波岭南和长安之间,不断试验改进运送荔枝的方法。违背承诺,失去了商人朋友;砍掉大半果园,辜负了阿僮信任;得罪了同事上司;克服重重阻碍最后荔枝送到了贵妃面前。本可以飞黄腾达,但还是忍受不了良心的折磨,当面怒斥右相(杨国忠),最后回到岭南帮阿僮种回荔枝树,正好躲过了安史之乱……

 

书中大小人物,都刻面得很鲜活,印象比较深的几个:

 

阿僮姑娘:少数民族,岭南种荔枝最好的小姑娘,守着父母留下的荔枝园。性格纯真,别人对她好,她便以诚相待,帮助主人公不少。

 

林邑奴:“向主人尽忠,是我的本分,跑来示警,是为了像大使报恩”。一个一直不被当人看的奴隶,先是”忠主“,监视李善德,向赵告密;再是”忠情”,因为李善德一次敬酒举动而感激,为保护他而死,知道自己活不久,还愿意用自己的尸体引诱老虎,除去来追杀的人。书中最打动我的人物,“我这一世入的是畜牲道,只有被您当作人来看一次。也许托您的福,下辈子真能轮回成人,值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善意,即便只是一句醉话,也能温暖到他,付出生命代价来报答杯酒之恩。

 

赵欣宁:岭南中层官员,典型的职场人缩影,熟悉职场规则,懂得应变,深谙生存之道。

 

书中的金句:

1、“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一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适当的将功劳分给他人,一个人力量有限,要懂得借势,记住利他就是利己。

 

2.“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得位置”,有些事情只有你做了才知道,愿我们都有一往无前的勇气。

 

3.“跳胡旋舞的要诀,不是随乐班而动,而是旋出自己的节奏”,不要被别人影响了自己,该争取的时候争取,而不是一味地退让。

 

4.“这一路下来,却发现越接近成功,我的朋友就越少,内心就越愧疚”,生活的常态就是一边在得到,一边在失去。

 

……

 

圆圈正义

分享人:罗文哲

第一检察部检察官

初读罗翔的《圆圈正义》,以为是法律学著作,读完发现是文学或者哲学著作。收录了49篇随笔文章,罗翔运用特有的坦诚、自嘲、尖锐的笔调,探讨了法律、正义、道德的理念与现实、分析了对社会热点案件的思考等等。

 

本书的主题十分鲜明,它以圆圈作为隐喻,探讨了法治社会下应如何维护公平、正义等价值。在一开始看题目时我是迷茫的,后来才知道这是个比喻,完美的圆圈在意识形态中是存在的,但是在现实中只能去无限接近,这像极了我们所追求的“正义”。作者认为,圆圈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它代表了完整、完美和统一,在法治社会中,公平和正义就像圆圈一样,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目标。

 

分享三点感悟:第一点,关于责任与担当。首篇标题是“做一个勇敢的法律人”,他提到在接触敏感案件时,他总是习惯于告诉别人要勇敢,要做法治的先锋,但是当有人接力劝他接下这个案子的时候,他却会以各种理由百般推脱,真实唯一理由就是因为自己的胆怯。这是一个非常写实的细节,在日常工作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在案件讨论中提出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观点,比如在批捕时考量能不能顺利起诉,起诉后能不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当然这是案件办理质效的要求,但从承办人个人而言,可能更会考量的是,如果捕后不诉,会不会被追责,可能会忽略批捕与起诉本身对证据的要求就是不一样的。今年上映的电影《第二十条》充分展现了,办案人员应当具备责任与担当,如果我们在办案中习惯性机械化的套用法条,法律就成了冰冷的逻辑,如果我们要推翻之前的惯常做法,你做出一个与以往都不同的结论,不仅要受到致疑,还会承担全部的风险,这就需要极大的勇气,敢于具备批判思维,敢于正视内心真实选择。

 

第二点,在法律规范下,保留朴素的正义观。该书第五章为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最近几年比较受关注争议较大的一些案件如山东辱母杀人案,探讨了舆论是否能绑架司法等问题。作者认为法律人的理智是法律人的规范评价,这种评价是法律人基于价值立场,对事实问题的评价,应当以民众的朴素道德情感为前提。如果民意认为不可惩罚,即便惩罚能达到美好的目的也不得施加任何刑法,当然在民意的基础上应该进行法律规范评价,以避免多数人的偏见。在实际工作中,天理国法人情,不是截然区分敬畏分明的三种判断要素,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统一。我们在办理案件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时应当全面考量案情,如果就按办案,机械办案,脱离人情天理,有可能走向极端,有可能背离了人民群众的朴素正义观,导致案件的结果发生错误。这要求我们既不能成为只有理性的冰冷机器,也不能成为只有感性的狂热份子。这就要求我们在法律规范下,保留朴素的正义观。

 

第三点,关于读书。在给法学新人的第一封信中,他提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如何去读书?他认为读书的目的不能仅限于功利,必须去追逐非功利性的价值,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而非单纯的知识。我们今天的活动是世界读书日,所以我也想谈一谈关于功利性阅读的问题。我们平时办案查阅法律条文、典型案例、裁判文书网,为了写宣传材料或者经验总结材料,收集信息进行阅读,这些可以视为功利性阅读,当然功利性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学好专业知识,是我们谋生的工具。但功利性阅读时,大家内心是否一直有愉悦感值得商榷。大家非功利性读过很多的书,可能大部分都被忘记了。那么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非功利性阅读,可以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有片刻的安宁。当然,不管是功利性还是非功利性读书,读书都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和气质,提升我们的才华,让人修身养性、明辨是非,赋予我们追求幸福的能力。

 

书的最后一节引用特蕾莎修女的一句话:我们无法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做细微的事。作者也表达了这种思想: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有限的,我们要把握好当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有人会因为画圆不够圆就想取消圆圈,完满的正义虽不可得,但正义必将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做好我们的本分,我们就是在超越我们的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