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风格

升级轻罪“智”治 为襄阳市域社会治理赋能

【字号:    】        时间:2023-11-24      

 襄阳高新区检察院打造“相对不起诉+社会公益服务”智能平台——

 

近日,襄阳检察机关探索的“用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做好‘相对不起诉’后半篇文章”工作经验,被中央政法委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优秀创新经验,予以肯定推广。

 

襄阳高新区检察院为深入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积极探索开展轻微犯罪拟不起诉人员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机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相对不起诉+社会公益服务”平台,被誉为该项工作经验的升级版,有效实现轻罪治理到轻罪“智”治,以数字检察全力助推襄阳市域社会治理效能优化提升。

 

昨日,记者走进高新区检察院,深入采访了解该平台的建设及运行情况。

 

新形势引出新课题

 

近年来,刑事犯罪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轻罪案件数量逐年攀升,刑事案件不起诉人数也随之上升。如何做好不起诉案件“后半篇文章”、让当事人顺利回归社会,从而有效化解矛盾、消除对抗、促进稳定,在轻罪治理中彰显检察担当,是摆在检察机关面前新的课题。

 

2021年12月以来,襄阳市两级检察机关深入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积极探索开展轻微犯罪拟不起诉人员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机制,帮助情节轻微的不起诉人改过自新、融入社会。截止2023年9月,全市已有3249名犯罪嫌疑人自愿参加交通引导、反诈宣传、禁渔巡查等公益服务。

 

据了解,该项工作作为检察机关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虽然取得良好的成效,得到地方党委政府、基层组织广泛赞誉。但是仍然存在诸如效率较低、过程繁琐、不够规范、偶有漏管现象,流程标准不统一、统筹管理难度大、异地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成本较高、监管力度不够等方面的不足。

 

“我们结合最高检出台的关于数字检察工作的相关意见,为建立健全数字检察工作机制,加强数据整合和技术支撑,推进数字检察深度应用,打造出‘相对不起诉+社会公益服务’平台,既契合了数字检察的要求,又改进了此项工作存在的上述问题,不仅实现了轻罪‘智’治,更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顾家龙表示。

 

新平台焕发新活力

 

平台部分页面

 

记者在办案检察官的操作过程中看到,该平台被嵌入“襄阳高新检察”微信公众号,通过PC端+移动端实现全流程线上运转,十分便捷且容易操作,系统涵盖三方适用主体,可供犯罪嫌疑人、社区(服务站点)、检察机关登录。从最初的登记受理到最后的审定评估,各个环节都公正透明,促使社会公益服务在阳光下运行。

 

平台演示现场

 

平台还具备可视化监管功能。一方面犯罪嫌疑人到服务站点开展公益服务需要进行线上签到和签退打卡,另一方面办案检察官可以通过平台视频通话功能进行不定时远程现场抽查,确保能够实时动态监管犯罪嫌疑人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情况。同时,系统能够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位置信息自动生成轨迹图显示其活动区域,累计服务时长,服务过程中还需犯罪嫌疑人上传活动照片、撰写悔过书及心得体会予以印证。

 

“有了这个平台,大大加强了我们的监管力度,提升了效率,真正让这项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该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张炜向记者介绍,相对不起诉案件附社会公益服务考察,是指经初步审查符合相对不起诉条件,但需要进一步考察的犯罪嫌疑人,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规定社会公益服务时长,检察机关结合社会公益服务考察情况决定是否对其作出不起诉决定。

 

张炜介绍,社会公益服务时长一般为30-100小时,限于一个月内完成。犯罪嫌疑人相关信息录入系统后,其便可通过平台申请参加公益服务,服务档案自动在线生成,由服务站点进行审核评分后发送至检察机关进行综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是否从宽处理的重要依据之一,作出最终决定。如犯罪嫌疑人在服务过程中出现新的严重违法行为,检察机关可以直接将其社会公益服务结果评估为不合格,并对其提起公诉。

 

该平台可由犯罪嫌疑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能够参加社会公益服务,确因重大疾病、怀孕等客观原因无法参加的,需线上提交相关证明由检察机关审核。对于异地犯罪嫌疑人,可在提交相关证明后,开展跨区域社会服务协作机制,任何服务站点也都能在线上发布公益服务需求,由犯罪嫌疑人根据特长报名选择。

 

目前,该平台已经上线运行半个多月,有近50名犯罪嫌疑人参加公益服务,其中10余人服务已经完结。

 

新模式打开新局面

 

据悉,该平台作为襄阳市检察机关打造的一个市级模板,具有普适性,突破地域限制,在襄阳市检察机关试点运行后,可复制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检察机关使用,做到了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的有机统一,实现了襄阳检察机关探索开展轻微犯罪拟不起诉人员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机制工作的新模式,开创了新局面。

 

为致力打造轻罪“智”治的市级示范点,襄阳高新区检察院首选全市模范社区园林社区作为社会公益服务站,提供园区保洁、政策宣讲、养老服务、车位管理、交通秩序维护等大量公益服务岗位。

 

犯罪嫌疑人蔡某被要求参加时长不低于30小时的社会公益服务,根据其从事型材加工工作,擅长维修的特点,园林社区遂安排其参加1次时长为6小时的政策宣讲、4次时长分别为6小时的义务维修。

 

犯罪嫌疑人肖某在完成设定的40小时公益服务后,深感心灵得到净化,自愿延长公益服务期限,还号召身边亲友一起投入到公益服务事业中,有效实现了犯罪嫌疑人从自愿参加到引领他人参加社会公益服务的新局面。

 

对此,园林社区党委书记吕珲深有感触。“相对不起诉+社会公益服务”平台的启用,用相对柔性的方式对轻微犯罪当事人进行教育引导,既有效惩治了犯罪,又充分缓解了社区等社会机构公共志愿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大大节约了基层治理成本,形成了双向需求的良性互动,有力提升了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同时彰显了检察机关对轻罪社会治理重任的担当。

 

襄阳高新区检察院率先在全省打造首个“相对不起诉+社会公益服务”线上平台,为相对不起诉案件的处理提供了智能实践样本,走出了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更新司法理念,不断探索推广更多‘相对不起诉+社会公益服务’的经验做法,为襄阳市域社会治理贡献更多检察力量。”顾家龙掷地有声道。